查看“WikiEdge:ArXiv-2409.02800v1/methods”的源代码
←
WikiEdge:ArXiv-2409.02800v1/methods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div style="float: right;">[{{fullurl:WikiEdge:ArXiv-2409.02800v1/methods|action=edit}} 编辑]</div> 这篇文献的工作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开发和评估每日声音创伤指数([[DPI]])作为声音使用过度([[PVH]])的量化工具。以下是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 '''声音监测与数据收集''': #* 研究使用了便携式声音监测系统,包括一个加速度计和一个安卓智能手机,用于记录参与者的声音功能和行为。参与者在实验室内朗读“彩虹段落”并进行自发言语(实验室数据),随后在七天内进行户外监测(现场数据)。 # '''数据处理与特征提取''': #* 原始加速度计记录通过[[MATLAB]]脚本处理,将信号分割成50毫秒的非重叠帧,并使用声音活动检测器确定帧的有声/无声状态。从有声帧中计算DPI的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二谐波差异的标准差([[H1-H2 std]])和颈部表面加速度的偏度([[NSAM skewness]])。 # '''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与评估''': #* 使用[[逻辑回归]]分析来确定两个类别之间的最优决策边界,并创建分类模型。通过分层的10折交叉验证来评估分类模型的泛化能力。在训练模型之前,对训练和测试集的特征进行[[z分数标准化]]。 # '''实验设计''': #* 实验1旨在比较实验室内和现场收集的数据的DPI性能。实验2探讨了监测天数对DPI分类性能的影响。通过增加监测天数,研究了DPI性能的提升情况,并使用幂函数拟合数据以估计性能提升与数据收集成本之间的权衡。 # '''统计分析''': #* 使用[[t检验]]来测试实验室内和现场DPI性能之间的显著差异,并使用[[Cohen's D]]来量化显著差异的效应大小。此外,还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量化监测持续时间与DPI的判别能力之间的关系。
返回
WikiEdge:ArXiv-2409.02800v1/methods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项目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